别再死磕短板了!学会顺应自己的天性更重要
发布时间:2022-11-07 动态浏览次数:274

天性到底是什么?

天性,指的是人们与生俱来、独一无二的气质类型(temperament),它是由一个人天生的神经系统活动性决定,是人类最本源的生物性特征(McCrae et al., 2000)。也就是说,天性大部分由基同。

比如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更加好动、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喜静。这种源自天性的差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(Rothbart & Ahadi, 1994)很少再受到后天的影变。

正如陶渊明在他的《归去来兮辞》中说:质性自然,非矫厉所得。意思是:本性任其自然,这是勉强不得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违背天性时,我们往往会经历痛苦。因为从根本上来说,人们很难体验到违分。

天性不同也意味着在同样的场景下,人们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。例如,有研究发现,在压力场景下,外向的人因为有更高水平的应对与协作能力,常常能够很好地适应高压环境(Bucher, 2019);但对于内向的人来说,压力只会放大ta们的焦躁情绪,很难顺利地完成工作。

我们很容易把天性

和天赋或是性格混淆

天赋指的是一个人的优势所在。但天性涵容了更丰富的概念,不仅是我们的优势所在,也是我们的劣势所在。例如,一个高敏感的人,ta的天赋是擅于共情他人;ta的天性则同时包含了共情的天赋,以及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这一劣势。

性格是人们在后天成长过程中,遵循社会的要求和期待而发展出来的人格构成,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。例如,诚实或虚伪、勇敢或怯懦、谦虚或骄傲。

和天性不同,性格具备着一定的可塑性,比如一个原本怯懦的人,在选择成为警察后,受职业期待和要求的影响,ta会逐渐变得勇敢(Węziak-Białowolska et al., 2021)。可如果ta天性就容易陷入焦虑,那么警察的工作环境未必是最合适的选择。

那么一个顺应天性的人会是怎样的呢?

心理学上定义的顺应天性,其实是指具备高水平的自我主体能力(personal agency),能够觉察自身天性的优势和局限,从而有的放矢地协调二者,灵活地运用天性。

这样的人通常会有下列表现:

Ta们是更自在的,不会勉强自己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(Park et al., 2004)。例如,当意识到自己生性喜好安静,那么ta便不会强迫自己去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。

Ta们有一种由内而生的欣喜,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满意。因为ta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再只是典型意义上的成功或幸福人生,而是符合自己天性和本心的选择,是自己所认定的幸福的人生,所以一旦实现,ta们所体验到的满足感是深切而真实的。

Ta们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,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有十足的把握。自我主体能力本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构成。依据自己的天性做出选择,并发挥天性中的长处时,人们更容易做好这件事情,并从中感受到成就感(Akhtar, 2008)。

人们往往低估了死磕短板会造成的危害

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体系里,死磕短板一直是被鼓励的。许多人小时候都被教育过不要骄傲,每次取得一些成绩时,还会被强调说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。就算我们在某些方面有非常突出的优势,也一定会被提醒要多多看到自己的不足。

好像只有改正了短板,你才是真正优秀的。于是,比起顺应天性,我们沉溺于对抗自身的短板。

但正如前文所说,每个人的天性决定了ta的长处和短处,决定了ta在哪些环境中会感到如鱼得水,在哪些处境下会感到步履维艰。

如果我们总是选择去死磕短板,就会常常将自己置于对自己而言艰难的生存环境中,哪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收获的也可能是糟糕的结果。这会导致我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,认为自己就是无法做好任何事情。

持续的负面反馈会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,甚至会让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,不敢再行动(Peterson, 1993)。

这种挫败感和行动之间的恶性循坏,也渐渐让我们开始自我怀疑,并形成对自己的消极认知,陷入低自尊的困境,认为自己连这个都做不好,我真是一个糟糕的人Thompson & Zuroff, 2004)。忽略了那些我们天性里擅长的和有能力做好的地方,歪曲对自我的客观认知。

更重要的一点是,你会发现即便勉强自己克服短板,达到他人期待的样子,自己却很难从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,甚至还有一些痛苦,因为这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,你也无法从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。

最后,一味死磕短板往往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状态,危害我们的心理健康。

例如,当我们陷入压力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会长痘、感冒、过敏、消化系统变弱;或是和一些特定的人相处时,就会不自觉地头痛、胸闷;而一旦离开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环境和人,这些小毛小病就自然缓解了。

虽然短期的身体不适的确可以熬一熬就过去了,但如果这些反应长期、持续地出现,你却始终不当一回事,身体最终会以崩溃的形式来告诉你,你必须离开当下这个环境。


这三步,让你学会顺应天性生活

Tip 1:你需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天性

在做到顺应天性地生活之前,我们首先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天性。例如,你可以观察自己和父母的遗传相似性,一个焦虑型特质的父母往往也有一个高焦虑的孩子。

也可以试试看比较自己与他人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感受,比方说,有些人就是享受成为谈话的焦点,而你却会觉得难以喘息。

或者就只是多多问问自己,我感觉怎么样”“这种事情/环境是我擅长/适应的吗?。通过这些形式,你能够大致描绘出自己天性的模样。

那么接下来,你需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天性。作为个体生来就有的特质,天性本身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在社会对人们有着既定的期待、而当我们的天性无法符合外界框架的时候,我们就会误以为是自己不好,以为那些是自己需要改变的。

但我们想和你说,天性在制约我们的同时,也能成就我们。顺应天性和发挥天性中的长处,本身是利于我们个人发展的。

Tip 2:构建和自我天性匹配的生活环境

身心契合理论(Person-Environment Fit Theory)认为,压力本质源于人和外在环境的不契合。这个外在环境可能包括身边的他人、工作职业、物理意义上的生活环境等等。

当你摸清了自己的天性之后,为自己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天性的环境,会成为提升生活体验最有效的方法。

例如,当你发现自己的日常工作给自己带来了长期的不适感,或许你可以在意识到这一现象的初期就开始剖析:

这样的不适感,是工作内容本身带来的吗?还是身边有相处不来的同事让我的工作增加了额外的社交压力?现在的不适程度是我能够自然纾解的吗?当你发现了问题的真正所在,也就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,离适合自己天性的环境更近了一步。

Tip 3:寻找你自己的小生境

小生境(niches)原指生物栖息的场所,是一种生物在所属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所处的地位。而对于人来说,小生境(restorative niches)则是指能让我们恢复自己最自然、最放松的状态,能以最顺应自己天性的方式来行动的环境。

我们很难控制外部社会让我们完全顺应天性地生活,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、甚至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境,让我们能够在结束了压抑的生活之后,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,找回自己的生物源天性,恢复内心的元气。

对于喜欢宅家的人来说,把自己的家按照喜欢的风格布置,就能搭建出自己的小生境;对于喜爱大自然的人来说,外出露营、接触自然,能最有效地恢复活力。人格心理学家Brian Little在《突破天性》中就提到过他的小生境——在高强度的学术交流和演讲之后,他会找到一个偏僻的厕所,来静静地思考生活和接下来的工作,以恢复自己的能量。